• 营销的尴尬
  • 来源:价值中国  发表时间:2013-01-15  责任编辑:戴志华

  • 营销从销售进化而来,已经有30年的历史了在中国。营销被企业当成宠儿,享受了三十年,直到近几年被跨国公司分拆为:市场部和销售部,以及客户服务部。这其中表达了销售在企业内部的发展历程。



    针对这个现象,《新营销》主编孙全胜提出了“营销总监已死”的观点,本人非常认同。我的这种认同不仅是理论的而且是实践的。营销总监一职已经成为了鸡肋,你如果想坐该职务必须具备更多的专业的属性,或者是你能够侥幸迎合了某些(总经理)老板的口味;否则必须在以下方面有所建树。

     

    快消品营销总监必须是品牌的佼佼者,当然有些企业喜好大企业的营销英才,其实这是一种短视行为。真正的营销总监必须是对企业战略有真知灼见的营销管理者,否则的话,企业的领导者不会认可;现在的尴尬是品牌的做法很脆,你认为对的,老板不一定认同;因为这个品牌的做法是个预测性的或者说不确定的、不一定所有人都这样认可的东西。而品牌的做法其实是个理论性的方法,现实的情况往往让一些管理者失去了坚守的本分。当然不等于没有规律。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营销和销售已经是个附属产品,它们的领导就是品牌营销。
    说白了,今天的销售必须是品牌销售精英来指导和领导。在定位理论的指导下,营销已经从客户竞争转到了占领客户心智的竞争,这就需要营销总监根据战略客户心智制定营销策略。因此,之前大公司的品牌首席执行官就堂而皇之成为了营销副总裁、高级副总裁或者总监。
       

     营销的尴尬正表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市场的敏锐视角,也是营销作为企业最前端部分的市场变化的体现。营销部门或者职务称呼的变化也就体现了营销在我们国家的不断演变,适应市场的积极性。营销不是目的,目的是使得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在以市场为依托的组织活动中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服务。

     


首 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