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类创新:寻找心智的空缺
  • 来源:价值中国  发表时间:2012-12-03  责任编辑:戴志华

  • 回顾营销史,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企业对营销关键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在最初的产品时代,具有独特卖点的“好产品”被认为是营销和企业成功的关键,开发新产品成为企业营销的中心;然而,模仿和价格战很快摧毁了“好产品”,品牌被中国企业广泛地关注,打造高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品牌成为企业的梦想,对营销的认识进入品牌时代,品牌时代的一个经典论断是“产品可能会消失,品牌将会永生”;当王安、宝丽来、柯达、诺基亚等大品牌随着品类的衰落而衰落甚至消亡,红牛、苹果等企业借助开创新品类而壮大时,“品类”和“品类创新”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关注。



     


    2.为新品类命名

    在营销中,名字是企业最重要的决策,其程度甚至不逊于开创一个品类。因为名字是与消费者心智接触最为紧密的部分,所有的营销和传播活动都与品牌名有关,里斯半个多世纪的营销战略实践经验表明:糟糕的名字足以葬送一个新品类的前途,而很多品牌在竞争中的劣势都与品牌名有关。然而,这一直未能引起企业家的足够重视。

    每个创新品类的品牌都面临两种命名考虑,一是品类名,一是品牌名,二者命名的要求,则截然相反。品类名要求通俗、容易理解、具有通用性;品牌名则要求独特、简单、顺口、寓意品类的某种特性。品类名通常要避免太有创意,品牌名则需要有创意。

    面对新品类,消费者首要的问题是,它是什么?品类名的作用是给予消费者直观、简洁的答案,而不是令消费者更加迷惑或者浮想联翩。好的品类名如绿茶、红茶、冰红茶、乌龙茶、豆奶,这些品类名简洁、清晰,潜在消费者容易理解。
     3.为新品牌命名

    品牌名则要求独特、简单、顺口,寓意品类某种特性,好的品牌名如可口可乐、白加黑、喜力、百威、帮宝适、格力等。与为品类命名的误区相反,很多企业喜欢采用通用性的品牌名,认为这样做可以垄断整个品类,这是一个命名上的致命错误。稻花香集团推出的“清样”品牌,是一个明显具有通用性特征的品牌,听起来很容易让消费者联想到酿酒过程中的“样酒”。类似的例子还包括“原叶”、“维他奶”。

    独特性品牌名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用不经常使用的词汇。例如“黄牛”是经常使用的词汇,黑牛则不是,作为一个品牌名,“黑牛”比“黄牛”更好。

    另一个命名的误区是,借助已经建立广泛知名度的“名字”来做品牌,期望这样可以节约传播成本。刀郎成名之后,有企业推出了“刀郎酒”;水立方出名之后,茅台集团推出了“水立方酒”;这些做法看似有创意,但本质上与采用品牌延伸策略类似。通常已经建立广泛知名度的名字都有所代表,例如刀郎代表一个新疆民歌手,要“修改”这一既有的认知,所花费的代价远高于所节约的传播费用,而且无济于事。实际上,你会发现使用这一策略的品牌鲜有成为大品牌的例子,原因正在于此。

    4.标志性视觉

    建立象征性视觉的目的在于强化品类的独特性,令其更容易进入消费者心智,同时也使得品牌在与竞争品牌的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成为潜在消费者心智中品类的稳固代表。象征性视觉包括独特的外观、色彩、包装、LOGO、经典广告形象等。

    独特外观的例子如可口可乐的裙形瓶子、茅台的白瓷瓶子红瓶贴、Thinkpad的经典黑色等。独特的色彩如宜家的黄、可口可乐的红白等,需要强调的原则是“差异比美观更重要”,重要的是与竞争对手相区隔和突出,例如可口可乐是红白,百事可乐则是蓝白,尽管蓝白色被认为属于冷色调,也并不美观,但蓝白体现对立性的品类战略,因此更加有效。这正是洋河“蓝色经典”所采用的策略。

    5.聚焦核心品项

    统一推出的“茶里王”正是因为初期过早延伸产品线而导致失败的典型代表。“茶里王”推出之初,聚焦于“台湾绿茶”一款产品,宣传的口号是“绿茶的回甘,就像现泡”,这个产品在上市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糟糕的是,“茶里王”很快推出了“日式无糖绿茶”、“英式红茶”等产品,口号只好改为“茶的回甘,就像现泡”。多产品策略给消费者认知和终端销售都带来了混乱。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消费者对士多店的老板说要一瓶“茶里王”时,士多店老板只好问,你要“台湾绿茶”、“日式无糖绿茶”还是“英式红茶”?一部分消费者选择回答“台湾绿茶”,结果往往是缺货;一部分消费者干脆回答,那还是康师傅绿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