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促等死,促销找死”。厂家如何才能跳出特价促销的怪圈,实现销量和利润双丰收?
3.在相同的“陈列展示”下,降价15%比降价10%带来的销售增长幅度一般会大于特价增长的幅度(即5%);
4.特价执行时,一定要标注原价和现价。不要小看这一小动作,这对临门一脚的销售达成作用很大:标注原价和现价后,销售一般会增长20%左右。
多让利消费者,少让利终端
特价促销前,销售人员一定要考虑到终端的加价率规则,务必求得特价促销期间的终端加价率低于原加价率。
有些终端,在厂家大幅让利后,可以只加1毛钱或平抛,通过这种惊爆价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但更多时候,终端为了提升自己的利润,常常会吃掉厂家的让利。这显然对拉动终端消费不利。
5招破解“有促无效”难题
【症状】有促无效:销量或销售额虽有所增长,但扣除各种费用,利润却下滑了,最终只是赔钱赚吆喝。
让利幅度要合理:让多了白让,让少了不够!
要着重考虑影响产品需求弹性的4大因素:
1.产品需求的必需程度。必需程度越高,弹性越大;反之则越小。把梳子卖给和尚与卖给美女,所付出的价格让利肯定不一样;
2.可替代产品及替代程度。若竞品较少或产品差异化程度较高,则让利幅度不必太大,否则让了也是白让。替代产品不只是限于同类竞品,也包括能够满足消费者同一种需要的某些产品。如薯片的替代品,不仅包括其他薯片品牌,还包括瓜子、开心果等。另外,替代程度越高,弹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3.产品消费支出(即产品价格)占消费者收入的比重。比重越大(价格越高),价格弹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对消费者来说,5元的产品,你让20%是1元,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远没有20元的产品让20%大,因为后者让了4元!这就是一二元的产品很少特价促销的原因;
4.产品本身的竞争力。产品越有竞争力,弹性越大;反之则越小。比如,刚出炉的面包可能让利5%即可获得销售增长,而接近保质期的面包,你得买一送一,甚至买一送二。
除了以上4大因素外,还需要进一步判断需求弹性的类型:是富有弹性呢,还是缺乏弹性(参见图1)。
特价后的收入大于特价前收入是做特价促销的一般前提,因此只有在e>1时才具备特价促销的可能。
那么,让利多少才算合理呢?
如果只追求销售额增长,不追求利润增长,则测算公式为:
当e1=1,即销售增长比等于价格变化比时,对应的价格为特价让利的最低临界点。
如果追求利润增长,则测算公式为:
当e2=1时,对应的价格为特价让利的最低临界点。